杨致远和雅虎的故事
**
杨致远 1967年生 属猴
**
网上商机无限,智者捷足先登;
Yahoo!是什么意思?谁是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公司?
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博士生,兄弟俩同校同系同专业;
他的名字叫杨致远,几年前一无所有,现在是亿万富翁;
路透社与雅虎携手;
杨致远说,做这工作,有一种从悬崖上跳下的感觉;
雅虎已不仅仅是网络文化的象征,还是大众文化的象征;
雅虎向世界头号媒体《时代》杂志发起冲击。
在因特网(Internet)这个信息汪洋大海上航行,没有合适的导航工具肯定不行。最早开发这些工具的精明人士如今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网景公司的克拉克(Jim Clark)和安迪森(Mare Andressen)1995年开发了网景导航器(Navigator),该公司股票上市使克拉克的财产达到5.65亿美元,安迪森则达到5800万美元。本文要说的“雅虎”(Yahoo!)公司也有同样辉煌的经历。1996年4月12日雅虎公司股票上市,开盘每股价位定在13美元,由于需求惊人,价格迅速被推到24.50美元,最高时达到每股43美元,最后以每股33美元收盘。上市当天雅虎公司的市场价值即达到8.50亿美元,比一年前行家估计的价值高出200倍。
“网景”与“雅虎”都与网络打交道,但有重大区别。网景公司开发了一个界面友好的实用万维网软件,通过它用户可以浏览世界各地的WWW网页等等,它的成功多少在预料之中。而雅虎公司在严格意义上从未独立开发出任何新的软件和硬件产品,“雅虎”只是一个普通的网络搜索引擎,开始时提供的仅仅是信息“目录”,在因特网上它以 http://www.yahoo.com 形式存在。然而这正是值得注意的地方,这种区别充分说明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特征:知识与信息的重 组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1. 雅虎:一个响亮的名字
现在“雅虎”已是世界上最有名气的品牌之一,作为无形资产它 至少值几十亿美元。但它的来由却十分有趣,它是由杨致远(Jerry Yang)和好友费罗(David Filo)于1995年的一个夜晚,在一间 破旧的活动房里翻着韦氏词典为他们的“产品”编造的名字。其中 "Ya"取自杨致远的姓,他们曾设想过Yauld,Yammer,Yardage,Yang,Yapok,Yardbird,Yataghan,Yawn,Yaxis等一系列可能的名字,突然间他们想到了Yahoo这种字母组合,然后迅速翻开手边的韦氏 英语词典,发现此词出自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指一种粗俗、低级的人形动物,它具有人的种种恶习。这个词显然不太雅,但仔细 一琢磨,“反其义而用之”。在强调平权的因特网上大家都是乡吧佬。为了增加褒义色彩,后面加上了一个感叹号,于是就有了“Yahoo!”。 "没错,太好了,就是它了,这简直是神谕(oracle)!“
最后他们将公司名定为Yahoo!,现在许多媒体提到“雅虎”时常 常漏掉感叹号,这是错误的。Yahoo!读作YAHHH-hoo,不读作 Yaaaaa-hoo.
杨致远和费罗的“产品”恰好是用“层次奥拉克”( Hierarchical Oracle)数据库的形式组织起来的网格资源列表。Oracle本意是“神谕”、“神启”,在信息产业界,它是驰名的大型 数据库软件品牌,各大图书馆都使用此种数据库。
2. 斯坦福遇知己
杨致远1967年生于中国台湾,并在台湾度过了童年。在他两岁的 时候父亲不幸去世。他母亲是一位英语和戏剧教授,独自抚养着杨致远和弟弟Ken Yang.杨致远的姨母当时住在美国,为了孩子的教育和将 来的发展,全家搬到了美国,定居于加州的圣何塞。杨致远学习很努力,1990年考入斯坦福大学。他喜欢工科课程的严格性,并且深受 "硅谷“的影响,硅谷是一批工程师创建的奇迹,斯坦福大学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于是他选择了电子工程专业。尽管课程很紧,杨致远 还是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加入了大学生联谊会,此举无意中锻炼了他的社交能力,为日后独挡一面,驾驭一家轰轰烈烈的媒体公司奠定 了基础。他还选修了经济类课程,他有一种朦胧的想法,将来也要自己办公司,但做梦也想不到会那么成功。他与弟弟Ken Yang相处得很好。 Ken比致远晚两年来到斯坦福,他们都在电子工程系,还选择了完全一样的博士论文科研项目。但他们是两类人,Ken是素食主义者,喜欢爬 山和野营,他参禅但不做和尚。 杨致远用了4年时间读完本科和硕士,在读博士时认识了费罗。在 学习、工作和后来的创业过程中他们成为至交。实际上准确说来费罗还当过杨致远的辅导老师,杨致远开玩笑说当初费罗只给了他一个B级分数。杨和费罗是互补型人才,用道家的术语讲杨致远代表”阳“(名副其实),而费罗代表”阴“。杨喜欢交际,是个思想家,社会活动能力极强;而费罗知识渊博,工作扎实,他书写了搜索引擎的大部分程序代码。当然,杨的专业功底也很扎实,办事非常冷静。事后杨致远说,他与费罗是最佳组合,”在商业意义上很难再找到比 我们更好的互补型搭挡了,我们彼此能相互体谅,虽说天性很固执,但在关键时刻能够彼此理解,表现得一点也不固执“。他们对世界、 事理和技术均有着相似的看法,他们甚至有共同的博士导师,并且费罗就住他隔壁的宿舍。
3. 初闯商海乐无穷
杨致远与费罗攻读博士初期,本想从事自动软件的开发工作,但 由于少数大公司垄断了市场,所剩机会不多,他们不知如何入手。为了暂时避免选择,他们决定做点别的事情。正巧当时斯坦福大学与日本有教育合作项目,杨致远与费罗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到日本教书,他们把这视作公费旅游。 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也正是在日本期间建立的。在日本他们都算 外国人,于是工作、吃饭、娱乐常常都在一起。他们共同的爱好是看相扑比赛。在日本期间,杨致远结识了哥斯达黎加的一位日裔女孩, 她的名字叫阿基科(Akiko)。
阿基科也来自斯坦福大学,不过她不是作为教师而是作为学生派来的。回美国后,他们经常约会,1996年夏订婚。
回到斯坦福杨致远和费罗就在校园里建立起那所小的活动房,他 们各自都有住所,却整日泡在这里,他们用自己崇拜的相扑运动员的名字命名他们的工作基地。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让他们伤透脑筋的博士研究课题。由于导师当时正在国外休假,还不至于马上催他们。
恰在这时他们突然迷上了因特网,而这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每天, 他们有数小时泡在网上,分别将自己喜欢的信息链接在一起,上面有各种东西,如科研项目、网球比赛信息等。雅虎就从这里发展起来。 开始时他们各自独立地建立自己的网页,只是偶尔对彼此的内容感兴趣才互相参考,渐渐地他们链接的信息越来越广,他们俩的网页也就 放在了一起,统称为“杰里万维网向导”(Jerry\\\\\\'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杰里”是杨致远的英文名。他们共享 这一资源。
这个“向导”规模迅速扩大,分类越来越细,而且不胫而走,在 网上广为传播,任何知道他们的网址的人都可以使用它。世界各地的自由用户在浏览了他们的“向导”后,也常常反馈回来一些有用的信 息,这大大帮助了他们了解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受欢迎的。这种状况持续到1994年冬天。他们对“向导”的连续高速发展有些担心,编辑 工作占用大量时间,寝食亦不得安宁。一想起了“正经事”——攻读博士学位,更觉烦恼。但最终他们作出了选择,暂时放弃正事,专心 建设搜索引擎。
当时网上已存在一些同类搜索引擎,如Lycos和InfoSeek,它们也能对输入的关键词进行网络搜索,最后返回一个详细清单。但与雅户相比,这些索引搜索工具过于机械化,雅虎则建立在“手工”分类 编辑信息的基础之上,相对而言更具智能性,更实用,用简单的算法是无法复制雅虎的。这当然不是说“索引式搜索”没有意义。雅虎也 包含索引式搜索,只是不限于此,把信息组织得更规范而已。雅虎引擎采取分层组织信息的方式,更适合于科学研究人员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比如一位考古科学家和天文学家,都可以很快搜索到自己专业上的话题及动态信息,而且一般不会有重大的遗漏,这一点是 其他引擎无法比拟的。
采取分层组织信息的搜索引擎当时也不只是雅虎一家,如“ EINet总星系”和“万维网虚拟图书馆”,但到1994年底,雅虎很快就成了业界领袖。杨致远和费罗一方面累得苦不堪言,另一方面为自己 突如其来的成功欣喜若狂。他们发现历史赋予的难得机会终于到来了:网景公司的导航器测试版刚刚发行,HotWired也开通了网络广告站点, 通过网络赚钱的时机开始成熟。第一个找上门的公司是路透社,它是总部设在伦敦的产值达50亿美元的老牌新闻及金融信息公司。虽然路透社在美国名气还不算大,比不上美联社,但在世界上它的影响很大,它经营新闻业务已有150年的历史。路透社市场部副主任泰森( John Taysom)一次外出,在一家地方报纸上读到有关雅虎的消息,产生了兴趣,他以后在网上经常光顾雅虎网址。泰森迅速认识到“雅虎” 消除了距离的远近,架起了用户与其欲寻找的信息之间的联系,路透 社可以利用它扩大自己的影响。杨致远对泰森说:“如果你们不找我们,我们可能也要找你们。雅虎不仅只是一个目录,这还是一种媒体 资产。”
路透社与雅虎是朋友,但不是伙伴,合作过程中雅虎并未得到多 少实惠。聪明的杨致远认识到,必须自己制订一个周密的商业计划,以我为主通过广告赢利。杨找到自己的老同学布拉狄(Tim Brady), 他此时正在哈佛商学院读书。杨和布拉狄参考HotWired公司发布广告赢利的经验,迅速起草了一份商业计划。带着这份计划书,他们到处寻找风险投资者。
他们一边维护日益膨胀的网络资源,一边寻找商机,每天只睡4个小时。
杨回忆说:“这项工作很艰苦,但充满了乐趣。有时我有一种从 悬崖上跳下的感觉,有时像置身于电影《塞尔玛与路易斯》,不知结局怎样。我们想用网络做一切,也许什么也做不成。但我们不在乎, 我们不会失去任何东西。”杨致远找到了红杉(Sequoia)资本公司,它是硅谷最负盛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曾向苹果(曾引导过个人计算机 革命)、Atari(视频游戏工业的领袖)、奥拉克(大型数据库供应商)、 Cisco系统(网络硬件商)等公司投资。但红杉公司的莫里兹( Mike Moritz)起初有些犹豫,因为雅虎实在太与众不同了,与“网景” 的情况还不一样,雅虎本身只是“在网上提供服务”,而且是免费的, 其商业潜力在哪里呢?最终,杨和费罗说服了莫里兹,使他确实感觉到“这几个小子的确有眼力,抢先占据了网上的有利位置,如果发展 顺利,其战略优势十分明显。”1995年4月红杉投资雅虎4百万美元。
随后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简称AOL)找上门来,这家世界 上最大的商业在线服务公司正好缺少一个搜索引擎,希望雅虎能担此重任。美国在线的用意是收购雅虎,使杨和费罗都成为他们的雇员, 保证可以让他们成为富翁。但也威胁说,如果不出售雅虎,他们将扶持另一家引擎公司挤跨雅虎。
杨和费罗经过慎重考虑,拒绝了AOL.他们要自己经营雅虎,这不 完全是赚钱的问题,雅虎是一项自己精心哺育的事业,创建和维护雅户是一种乐趣,他们就是自己的主人,用不着找个老佛爷在上面指手划脚。此外他们还担心把雅虎出售给AOL,最终也许会葬送雅虎。
随后杨又与MCI、微软以及CNet谈判,但只得到网景公司的资助。网景导航器的“因特网目录”按钮提供了与Yahoo!的直接链接(持续 了一年),这大大提高了雅虎的知名度,从此雅虎成为多数万维网用户打开浏览器时的缺省地址。AOL最后收购了WebCrawler(一家很早 便从事索引搜索服务的公司),AOL和BNN(AOL收购的一家因特网服务供应商)的浏览器都指向它。但与雅虎相比WebCrawler缺乏特色, 其影响江河日下。
4.推销品牌
1995年秋雅虎不得不展开第二轮投资战,此前虽有不少广告收入,但转化为现金的数量极有限。这时日本的一家大财团Softbank开始向 雅虎投资,这使杨致远的公司走向了新阶段。Softbank由接受过美国教育的、有韩国血统的Masayoshi Son先生1981年创建,到90年代初它 已是日本最大的软件批发商,声称占有一半的市场份额。1994年 Softbank收购Ziff-Davis公司的展销部才引起美国人的注意,不久又 以2.1亿美元收购这家公司的出版部,此笔交易在向雅虎投资之前刚刚交割完毕。
Softbank是通过红杉公司认识雅虎的。杨致远得知Softbank要投 资非常激动,这正是在日本创建日本本土雅虎的最佳时机。到1995年 11月Softbank最终买下雅虎5%的股份(后来又大幅度增加)。两家公 司迅速成立合资的日本雅虎公司。雅虎第二轮投资的落实使其有能力扩大服务项目,并成功地应付一些不利的现实情况。网景的导航器不 久就将“因特网目录”按钮的缺省配置转而指向雅虎的竞争对手 Excite(正式叫做Architext),而导航器的第二个按钮“因特网搜索” 长期指向InfoSeek.杨致远开始与网景讨价还价,网景提出一项建议: "搜索引擎按字母顺序排列。“这是最损的建议了,因为雅虎引擎以 字母Y开头!网景的变故使雅虎的信息检索流量减少10%,但雅虎很快度过了难关。此时Softbank已大举向因特网进军,仅向雅虎就投资 6000万美元。到1996年秋,Softbank全部或者部分购买了I/PRO、 InterVista、PointCast、Agents公司、ElectricMinds、 Freeloader、OnLive公司、USWeb及CyberCash等公司的股份。
雅虎在市场细分中逐步成为明星,这部分是因为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