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Internet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教育、政府、商业、军事等各行各业,象电话、交通、水、电一样,成为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如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受到威胁,将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然而不幸的是,近年来大规模的网络安全事件接连发生,互联网上蠕虫、拒绝服务攻击、网络欺诈等新的攻击手段层出不穷,导致的泄密、数据破坏、业务无法正常进行等事件屡屡发生,甚至导致世界性的互联网瘫痪,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计。网络安全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等各领域的组织都对网络安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威胁让人不容乐观。
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然后介绍了校园网安全管理的特点和常见的威胁,然后介绍了当前CERNET安全管理的几项措施,提出了加强校园网安全管理的几项建议,最后介绍了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对网络安全的影响。
互联网安全问题和缺陷分析
互联网安全问题为什么这么严重?这些安全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综合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自身的脆弱性、攻击的普遍性、管理的困难性。
首先,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TCP/IP是通用的协议。各种硬件和软件平台的计算机系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接入进来,如果不加限制,世界各地均可以访问。于是各种安全威胁可以不受地理限制、不受平台约束,可以迅速通过互联网影响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其次,互联网的自身的安全缺陷是导致互联网脆弱性的根本原因。互联网的脆弱性体现在设计、实现、维护的各个环节。设计阶段,互联网的设计之初没有充分考虑安全威胁,因为最初的互联网只是用于少数可信的用户群体。许多的网络协议和应用没有提供必要的安全服务,比如电子邮件使用的协议SMTP没有提供认证机制,曾经是导致垃圾邮件泛滥的重要原因,远程登录使用的telnet协议明文传输用户名和口令等,而且IP网络也不提供任何服务质量控制机制,导致目前在大规模拒绝服务攻击面前几乎无能为力。互联网和所连接的计算机系统在实现阶段也留下了大量安全漏洞。一般认为,软件中的错误数量和软件的规模成正比,由于网络和相关软件越来越复杂,其中所包含的安全漏洞也越来越多。特别是由于市场竞争,一些厂商为了占领市场会把没有经过严格的质量测试的软件系统推向市场,留下了大量的安全隐患,如缓冲区溢出。在互联网和系统的维护阶段的安全漏洞也是安全攻击的重要目标。尽管系统提供了某些安全机制,但是由于管理员或者用户的技术水平限制、维护管理工作量大等因素,这些安全机制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比如,系统的缺省安装和弱口令是大量攻击成功的原因之一。
互联网威胁的普遍性是安全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对互联网攻击的手段也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普遍。如图1所示,目前攻击工具的功能却越来越强,而对攻击者的知识水平要求却越来越低,因此攻击者也更为普遍。
管理方面的困难性也是互联网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具体到一个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由于业务发展迅速、人员流动频繁、技术更新快等因素的影响,安全管理也非常复杂,人力投入不足、安全政策不明是常见的现象;扩大到不同国家之间,由于安全事件通常是不分国界的,但是安全管理却受国家、地理、政治、文化、语言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比如跨国界的安全事件的追踪非常困难。
校园网安全特点和校园网常见攻击
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是互联网诞生的摇篮,也是最早的应用环境。各国的高等教育都是最早建设和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行业之一,中国的高校校园网一般都最先应用最先进的网络技术,网络应用普及,用户群密集而且活跃。然而校园网由于自身的特点也是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安全管理也更为复杂、困难。
与政府或企业网相比,高校校园网的以下特点导致安全管理非常复杂:
1.校园网的速度快和规模大。高校校园网是最早的宽带网络,普遍使用的以太网技术决定了校园网最初的带宽不低于10Mbps,目前普遍使用了百兆到桌面、千兆甚至万兆实现园区主干互联。校园网的用户群体一般也比较大,少则数千人、多则数万人。中国的高校学生一般集中住宿,因而用户群比较密集。正是由于高带宽和大用户量的特点,网络安全问题一般蔓延快、对网络的影响比较严重。
2.校园网中的计算机系统管理比较复杂。校园网中的计算机系统的购置和管理情况非常复杂,比如学生宿舍中的电脑一般是学生自己花钱购买、自己维护的,有的院系是统一采购、有技术人员负责维护的,有些院系则是教师自主购买、没有专人维护的。这种情况下要求所有的端系统实施统一的安全政策(比如安装防病毒软件、设置可靠的口令)是非常困难的。由于没有统一的资产管理和设备管理,出现安全问题后通常无法分清责任。比较典型的现象是,用户的计算机接入校园网后感染病毒,反过来这台感染病毒的计算机又影响了校园网的运行,于是出现端系统用户和网络管理员相互指责的现象。更有些计算机甚至服务器系统建设完毕之后无人管理,甚至被攻击者攻破作为攻击的跳板、变成攻击试验床也无人觉察。
3. 活跃的用户群体。高等学校的学生通常是最活跃的网络用户,对网络新技术充满好奇,勇于尝试。如果没有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有些学生会尝试使用网上学到的、甚至自己研究的各种攻击技术,可能对网络造成一定的影响和破坏。
4.开放的网络环境。由于教学和科研的特点决定了校园网络环境应该是开放的、管理也是较为宽松的。比如,企业网可以限制允许Web浏览和电子邮件的流量,甚至限制外部发起的连接不允许进入防火墙,但是在校园网环境下通常是行不通的,至少在校园网的主干不能实施过多的限制,否则一些新的应用、新的技术很难在校园网内部实施。
5.有限的投入。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通常都轻视了网络安全,特别是管理和维护人员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在中国大多数的校园网中,通常只有网络中心的少数工作人员,他们只能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无暇顾及、也没有条件管理和维护数万台计算机的安全,院、系一级的专职的计算机系统管理员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6.盗版资源泛滥。由于缺乏版权意识,盗版软件、影视资源在校园网中普遍使用,这些软件的传播一方面占用了大量的网络带宽,另一方面也给网络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比如,Microsoft公司对盗版的XP操作系统的更新作了限制,盗版安装的计算机系统今后会留下大量的安全漏洞。另一方面,从网络上随意下载的软件中可能隐藏木马、后门等恶意代码,许多系统因此被攻击者侵入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