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老DIYer而言,“梅捷”这个品牌其实并不陌生。这个曾经在中国有着极高知名度的主板品牌,在2001年中旬,突然决定退出大陆市场。它的离去,给无数DIYer留下了痛苦的回忆……2年以后,我们仿佛又听到了梅捷的声音,而且已经有部分IT媒体报道,梅捷要重返大陆市场,那么这个消失是否属实?梅捷重返大陆市场的目的何在?为了能把事情调查清楚,ZOL特别做了一期“新闻背后”下面,就让我们来掀起“梅捷”的神秘面纱。
1985年,梅捷企业成立于台湾,是第一家以自有品牌生产电脑主机板的台湾厂商之一。
1996年,台湾梅捷企业北京办事处在中关村黄庄的旧旅馆中成立。即梅捷大陆总部的前身。
1999年,梅捷采用Intel BX芯片组的6BA+在全球获得巨大成功,成为BX芯片组主板的代表作。在北京梅捷总部,曾经出现数十经销商排队取货的情景。
2000年,梅捷同样采用Intel BX芯片组?BA+III推出,成为国内引领超频浪潮的先锋。同时,凭借其出色的表现,使梅捷一跃成为国内配件市场的主力品牌之一。
2000年末,梅捷基于694X+686A芯片组的7VCA推出,在国内以“2000年之光”命名,再次掀起了一股梅捷热潮。
2001年6月,台湾梅捷企业大陆总部停止出货,年末梅捷北京总部全面解散。
所有人看到这份时间表之后,都会生出一个疑问。当时风光无限的梅捷,为什么突然悄悄离去?而这也正是所有业内人士,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质保把梅捷拖跨了?
当年梅捷的用户,有很大一部分是为梅捷的质保条款所吸引的。自梅捷进入大陆以来,三年的质保承诺始终就没有改变过。更为难得的是,在服务条款中,还有一些令用户非常心动的项目。
3年质保,前18个月保换,后18个月保修,用户问题18个小时内解决。
保换期内,优先换新,无新货时开始换良品(返修品)。
用户送修后,七日内无法返还的免费更换,如没有相同型号产品,提供免费升级。
梅捷这样的质保条款,在国内的主板品牌中再没有第二家。然而,即使是这样的条款,梅捷的客户服务部还增加了很多人性化的成分。
凡在梅捷客户服务部工作过的员工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远道而来的用户,背着一台整机前来维修,如果再是一个上点年纪的老人,即使原本需要收费的维修,也不忍心再开口要钱,很多小的物理损坏都免费处理掉了。
这样的服务对用户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但无形中却增加了梅捷的负担。在2001年底,梅捷曾做过统计,在所有已经售出的主板中,有近200万片仍处在保修或保换期中,虽然梅捷的平均返修率仅为千分之三,但每月从全国各地送来的返修板数量,仍然颇为惊人。
为了应付巨大的维修任务,梅捷仅北京总部的维修人员就有10人,最高时竟达到了15人之多,如果加上客服和FAE(技术研究部门),梅捷技术部的总人数近20人(不包括外地办事处的技术人员)。这相当于一个中游厂商在大陆办事处的总人数。不仅如此,梅捷为了能将更多的故障主板在大陆消化,还专门配备了包括BGA封装机在内的高端维修设备,仅设备投资就超过100万元人民币。
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梅捷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根据2001年底的数据推断,梅捷技术部的开销几乎用掉了整个华东区的全部利润。但在梅捷的鼎盛时期,在巨大的荣誉下,这些问题被忽略掉了。直到梅捷出现大幅滑坡的时候,才显现出来。但为时已晚,虽经几番调整,其省下的资金仍然是杯水车薪。
价格战害死了梅捷?
2000年末,主板厂商间的竞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主流主板的平均价格,从原先的1000多元猛杀至700多元,主板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当时,梅捷的老板面对这种情况,始终认为,这是一个特殊时期。在所有厂商都失去利润之后,平均价格提升是一个迟早的问题。当前的情况只是一次市场洗牌的过程,谁能撑到最后,谁就能成为最后的王者。因此,梅捷在收不付出的困难情况下,仍旧按照以往的设计路线进行生产。并继续追求平均千分之三的返修水平,生产成本仍然没有降低。
梅捷退出大陆市场之后,在与当时梅捷大陆总部领导的一次闲谈中得知:当时梅捷的一些产品根本就是赔钱在卖,最多的一款产品,每卖一块要赔六个美金。当时就是要硬撑着,但撑了一年之后,梅捷决定放弃了!
利润大幅下滑时,梅捷没有采取积极的成本控制策略也许是个错误,但就在这时,一些强大的竞争对手也给了梅捷巨大的压力。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很多同属高端品牌的厂商,将定价一降再降,给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在下调零售价的同时,这些厂商也将经销商的利润降至极限。也正是从那时起,中关村经销商亦进入了从赚几十元,到赚5元钱的“微利时代”。
当时梅捷却采取了相反的策略。在跟随同类厂商逐步调价的同时,依然按比例给经销商丰厚的利润,加上月返点,季返点,和一些其它的奖励措施,当时梅捷的代理商每卖一块主板仍可获得50元以上的利润。一些高端板的利润竟能达到150元之多。梅捷认为,经营之本,即维系渠道。只有维系了经销商的利益,才能维护好自己的利益。因此,即便梅捷已经开始赔本赚吆喝,但始终没有考虑去挤压经销商的利润。
梅捷是被经销商整死的
这样的说法肯定不能被当年梅捷的经销商所接受。的确,他们当时已经很卖力了。除了自己赚取利润之外,也为梅捷的推广积极奔走,但梅捷的离开也与他们不无关系。
为了挽回颓势,梅捷在2000年底试图通过渠道调整,增加产品的销量。首先,梅捷进行了一次大的经销商合并,将原先数十家经销商进行分级,把几个大的市场分给几个销量大的柜台负责。在这次调整中,很多小柜台心理上无法接受这种事实,纷纷终止了与梅捷的合作。
没过多久,一家在国内非常有名的显示器渠道商与梅捷达成合作协议。于是,梅捷又开始转为总代的销售模式,将原先自己的代理商全部划归这家总代理管辖。这使很多曾经跟随梅捷多年的代理商怨声再道,很多梅捷一手提拔起来的代理商,也开始退出梅捷阵营。
令梅捷更为失望的是,这家被梅捷寄予厚望的总代理,和它只坚持了两个月的联姻,就因为种种隔阂宣布结束了。发生这一重大变故的日期是2001年4月。
尽管这次合作的失败是双方面的,但不得不说它让梅捷大伤元气。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梅捷所拥有的只剩下支离破碎的行销体系,和全国4K多一点的月销售额。
不过,梅捷还没有放弃。在5月份的中关村电脑节上,梅捷大张旗鼓的进行了一次有史以来最大的宣传活动,将梅捷重振雄风的气势展现给世人。这次活动非常成功,各大代理商对梅捷的这次表现,亦是赞不绝口,这也给梅捷人增添了无穷的信心。
当梅捷的业务员踌躇满志的再次踏入市场时,却突然发现,梅捷这个品牌已经被市场拒之门外了,开发市场的困难程度,甚至超过了一个新品牌。究其原因,就是那些在两次渠道调整中离开梅捷的代理商,四处讲述梅捷是如何将代理商踢开的原委。这些多少有些失实的言论,在市场中四处传播,使很多经销商谈梅捷色变,更对梅捷大举开拓市场的行为置若罔闻。在这种情况下,梅捷在崛起的道路上,举步为艰。
第一次产品问题在最关键的时候发生
梅捷主板一向以品质高、用料足为最大特点,价格也一直处在较高的水平上。但是在2001年4月,为了应对价格战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推出一款以性价比高为最大卖点的产品就颇为重要。经过精心选择,梅捷决定在已经获得巨大成功的7VCA上进行改良,推出了一款基于694X+686B芯片组的7VCA2。
从产品推出到上市,所有梅捷人都对它寄予厚望,将它看作是梅捷重振雄风的杀手锏。然而就是这款肩负重任的产品,在最关键的时候出了问题。大量的返修品,源源不断的从市场中退回,甚至有外地经销商整批退货。
作为电子类产品,偶尔一款产品出现设计问题是很常见的事,但在梅捷已经极为脆弱的时候出现,无异于雪上加霜。更加严重的是,当梅捷终于将产品问题解决的时候,北京库存的数千片7VCA2不得不面对已经下滑的市场售价,被迫以低于自身成本价的价格将产品售出。面对接连而来的挫折,梅捷人的心里蒙上一层阴影。
撤退,梅捷遗留下一个不解之迷
人们常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梅捷的突然撤退,在很多人眼中是那么离奇。按正常的规律,厂商退出市场,一般都会经历一个明显的衰退过程。其实梅捷也经历了,只是这个过程太为短暂了。
请再看一下本文所涉及的几个时间,梅捷的所有问题都是在同一时间段内爆发的。首先是为了减少渠道投入开始进行渠道整理,导致市场销量下滑,巨大的维修成本随之凸显,与此同时出现7VCA2产品问题,这每一记重拳都击中了梅捷的要害。短期内巨大的亏损使梅捷台湾总部顿时失去了对大陆市场的信心。加上梅捷在北美市场出色的销售业绩,使梅捷萌生了撤出大陆的打算。
梅捷并非悄悄的走
很多业内的人都认为,梅捷是一夜之间突然逃走的,而事实并非如此。
2001年6月初,台湾梅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