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浏览器们能否打破IE构筑的“铜墙铁壁”?

尽管Netscape在与IE的桌面浏览器市场争夺战中暂时告负,但以挪威Opera和苹果Safari为首的浏览器新势力继续前进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事实上,IE作为一个产品进展缓慢,然而,它所拥有的天然优势确又无可匹敌。Linux、移动互联的兴起似乎提供了一个绕过Windows平台的机会,而新浏览器们能否借此最终打破IE早已构筑的“铜墙铁壁”?

沸沸扬扬的桌面浏览器市场争夺战早已告一段落,Netscape最终输给了微软。据互联网市场分析事务所AdKnowledge调查,在个人用户中,微软的IE占领了90%以上的市场。在商务用户中,Netscape的市场份额滑落了9个百分点,降到了52%。而IE的市场份额上升10个百分点,到达了46%。单就美国来看,从1997年起,IE的使用率在不同用户群都有飞速增长。55%以上的美国公司把IE作为自己的标准浏览工具。

一般情况下,62%的互联网用户不会更换自己的浏览器。而商务用户更是因为巨大的培训和维护开销而避免更换应用软件。所以,浏览器的市场份额之争基本上就是对新装客户的争夺。而对新用户讲,微软的免费IE已经安装在每台Windows系统中整装待发了。虽然在1998年,微软曾经让步,同意不在操作系统中捆绑IE,并且Netscape也试图免费发放自己的浏览器,但由于销售业绩和利润压力,Netscape最终收回了免费的午餐。这一举动被当时的业界分析家称作是“毫无远见的自杀”举动。随着美国在线对Netscape的收购,战争结果已见分晓。

Windows平台之外的生存

在传统UNIX平台上,大部分用户还是使用Netscape或者Mozilla。同Windows相比,极有限的个人和商务用户把UNIX作为客户终端平台,所以对UNIX浏览器的竞争似乎没有发生过。随着Linux的普及,非微软阵营的几家浏览器厂商也把竞争目标转移到这个新战场上。

以前,Linux上的浏览器只有一种选择:Netscape。随后,Opera、Konqueror、 Galeon和Skipstone都进入了这个市场,而后两家公司所用的都是Mozilla的引擎。除了Opera以外,其他厂商都很难和Netscape在技术、功能和市场份额上较量。2001年,当Netscape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产品时,其他Linux浏览器还尚未嵌入支持Java的功能附件。不过,就整体来看,Netscape目前仍然主导着Linux浏览器市场。

论及非Windows平台,怎么可以忽略苹果公司呢?今年一月份,苹果发布了自己的浏览器Safari,并于1月7日开始开放免费下载业务。在此之前,苹果和微软于1997年签订了一个为期5年协议,制定IE作为Mac的标准浏览器。当协议到期后,苹果用户已惊喜的发现,苹果有了自己的浏览器。苹果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声称:“它在Mac上比IE快三倍。”

苹果网站也声称,Safari 正以飞快的速度超越微软的苹果版IE。“只要启动 Safari,就会发现它的速度比IE要快40%以上;Safari 下载页面的速度比IE 5.2.2 快 3 倍以上;Safari在下载 JavaScript页面时也毫不含糊,它的速度还是比IE快两倍以上。当然,IE并不是唯一可比较的对象,但是 Safari 同样在速度竞赛中将其他对手甩到了后面。”

Safari的功能还包括快速显示多媒体网页,对Flash和XML的支持,以及对非公共认证的数字签字的支持,它可以在Mac OS X 10.2以上的版本运行。其优点还在于高性能的下载、广告拦截功能、简单的用户界面,并集成了Google工具栏和方便的书签管理。不过,它也有缺点,那就是不完善的安全系统和不允许自由配置的搜索引擎工具栏。

据苹果公布的数据,短短的一个月内,下载Safari的用户就超过了一百万。鉴于苹果的介入,最新统计数字显示,苹果占领了0.11%的浏览器市场份额。然而,此时的IE已经拥有95%,狠狠地把其他浏览器甩在了后面,排在第二名和第三名的Netscape和Mozzilla分别占据了2.9%和1.2%的市场份额。

尽管Safari的消息令人兴奋,苹果欲凭借Safari来和微软抢夺浏览器市场的希望仍然是微乎其微。但通过开发与Mac系统紧密结合的应用软件,苹果可以利用市场竞争间接的驱使软件开发商,包括微软,来生产更多的基于Mac的软件,从而达到其扩充市场的目的。如果苹果沿着这个策略继续走下去,保持自己在软硬件双方面的创新和独特性,它很可能从WinTel市场中强夺出显著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Safari等于苹果开辟的另外一个市场:是对Mozilla、Netscape等浏览器的回击。不过,作为浏览器厂商的客户、合作伙伴和第三方厂商对于浏览器之争的反应也是匪夷所思。今年三月,著名的多媒体工具(FLASH)制作公司Macromedia更新了公司网页。首页全部由绚丽多彩的FLASH动画构成,各个控件都是FLASH的成果。但令人不解的是,新网页并不能与一些常见的浏览器兼容,包括苹果的Safari和日渐普及的Opera浏览器。

虑到苹果的用户大都是图像制作的专业人员,同时也是Macromedia产品的主要客户群,Macromedia的举动真是很令人困惑。Macromedia的一位执行副总裁宣布双方的研发工程师正在改进浏览器兼容性,相信成果会在几个星期内揭晓。这是Macromedia在转移合作伙伴方面的一个试探性的举动,还是对苹果Safari产品导向的暗示?这个疑问只有等待时间来回答了。

寻求突破

如果说在任何市场都会有新星闪耀的话,Opera可以说是浏览器市场的一匹黑马。该浏览器坚持自己合身订做所有的功能模块,以高性能连接速度著称。其最新的第6个版本支持Windows、Macintosh、Symbian和Linux,而且OS/2的版本也在开发计划之列。但Opera清楚的意识到,通过覆盖若干平台的策略并不能从微软手中抢到很多市场份额,他们迟早将面对与Netscape一模一样的问题:如何与微软争夺市场上最后一个未装浏览器的台式机,这和在缝隙中生存没有什么区别。

Opera于1995年成立于挪威。它的首席执行官Jon von Tetzchner是与微软竞争过程中不多的幸存者之一。他在一次采访中透露了Opera怎样以一个小企业的身份与微软竞争的故事。他声称:“事实是,很少有公司敢于和微软竞争。”这个有些个人情感成分的论调是有客观依据的。即使是风险投资商也不会轻易支持一家和微软争夺产品市场的小公司,更何况浏览器市场已经是成熟并趋于饱和。但Tetzchner相信,在其他非桌面领域,浏览器市场仍然有很大的潜力。

Opera的浏览器几乎是与IE同时起步。自从微软凭借其操作系统的优势占领浏览器市场后,Opera曾经有一段赤字连连的时期。如果是在追求短期效应的美国市场,Opera早就关门大吉了。但欧洲风格的经营体制使Opera和其125个员工幸存下来。在这125人当中,只有50到60人在做与浏览器有关的开发工作。与微软全球5万人的规模相比,这个数字显得太微不足道了,因为微软可以轻而易举地调用几百人来集中开发浏览器的新功能。Tetzchner坚持认为,使Opera能够坚持到底的,是优秀的开发和技术人员,以及小公司特有的高效率。

多数Opera浏览器用户分布在欧洲。欧洲软件公司的传统市场宣传渠道之一是把软件CD夹放在杂志中传播。相比之下,这种方式使Opera在美国遇到了很大困难。并且,由于各大台式机厂商对微软的严重依赖,Opera从未成功地把自己的产品捆绑到任何一台装载了Windows的计算机中。

这些困难导致Opera将自己的长期目标转移出台式机领域。要使Opera的市场份额上升到10%以上,与非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开发商和移动设备制造商的合作是Opera能够得到的最好机会。它已经和无线设备生产商Symbian达成协议,把Opera的浏览器指定为后者以PDA为基础的手机和其他通讯设备的标准浏览器。同时,Opera也在积极寻找电视机机顶盒方面的合作伙伴。

开拓新疆土

随着移动设备和有线电视被人们接受并逐渐普及,浏览器也开始踏上这两块“热土”。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通过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消费趋势。各公司的策略制定者都敏感的意识到,手机和便携式个人数据处理系统是下一代浏览器的新战场。

早在1999年,几个无线领域的先行者,包括已经倒闭的Neopoint,试图生产并大量销售有浏览器功能的手机。但由于技术的局限使得传输缓慢、屏幕袖珍、界面简陋,最终导致了用户的极端失望。当时的无线设备,包括手机和Pocket PC,都或多或少地依赖于无线应用程序协议(WAP)。这种由WML生成的网页内容没有丰富多彩的图像,更不用提目前互联网上大量的多媒体文件了。

近年来,由于不断涌现出的高性能硬件、网络和新技术,一批无线设备公司,包括Openwave、Handspring、ThunderHawk和Palm都开始给他们的无线设备安装了自己或合作伙伴的Email系统和浏览器软件。从手机到PDA,从Palm到Pocket PC,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提供可以浏览普通网页的浏览器,尽管产品质量和技术细节不一而同。一贯高瞻远瞩的微软当然不会限制在浏览器领域

Published At
Categories with 网络技术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