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FoxPro 9 集成开发环境新特性


Visual FoxPro 9对IDE(集成开发环境)进行了持续的改进,使得开发者可以进一步提高软件开发效率。

FoxPro几乎每个版本都对IDE做了增强,Visual FoxPro 9更不例外。

字体和颜色做了很大调整

用户界面的增强可以允许你自定义大多数设计器和对话框的字体。Visual FoxPro 9允许你对项目管理器中的字体进行设置,要进行这项设置,先在你打开的项目上单击右键,然后选择快捷菜单中的“Font...”选项。这将激活一个Windows字体设置对话框,你可以设置字体、特殊效果以及字体大小。在图1中,我们将字体类型设置为“Comic Sans MS”,大小设为14、并且以黑体效果显示。


图1. 设置项目管理器的字体


Microsoft公司当然不仅仅只是对项目管理器作了这种改变,你还可以设置属性列表框中的字体。在以前的版本中,对字体的修改仅限于“小字体”、“中等字体”、“大字体”这三种显示方式。你现在可以自由地将属性列表框中的字体改为你所喜欢的风格。和项目管理器一样,你只需用右键单击属性框,然后选择快捷菜单中的“Font...”选项来激活一个Windows字体设置对话框对字体进行设置。

属性列表框的另一项增强就是它现在可以根据不同类别的属性,对不同的属性元素选择不同的颜色。你可以为ActiveX控件属性、非缺省值、自定义属性和实例属性指定不同的显示颜色。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

1. 右键单击属性框。

2. 点击弹出的快捷菜单中的“Custom Properties Color...”项。

3. 从弹出的Windows颜色设置对话框中选取相应的颜色。


图2. 一个自定义属性列表颜色的效果图


类操作的增强

Visual FoxPro 9为类设计器加入了开发者渴望已久的特色。你现在可以为你的类的自定义属性设置缺省值,以下是相应的设置步骤:

1. 通过项目管理器或在命令窗口中输入“MODIFY CLASS”命令来打开你设计的自定义类。

2. 选择这个类,然后单击Visual FoxPro菜单中的“New Property”菜单项。

3. 指定你要设置的属性名。

4. 在“Default/Initial Value”输入域中输入你要指定的缺省值(参见图3)。

5. 单击“Add”按钮。


图3. 展示了如何将类的cEditMode属性的缺省值设为“ADD,EDIT”


现在转到属性列表框,你会发现cEditMode属性有了一个名为“ADD,EDIT的”的缺省值(参见图4)。


图4. 这个属性框展示了cEditMode属性被赋上初始值后的效果


数据浏览器 (Data Explorer)

众所周知,Visual FoxPro有很强的数据操控功能。Visual FoxPro 9将这种功能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式(C/S模式)的开发环境下表现得淋漓致尽。它新增了一个名为数据浏览器的工具让基于C/S模式的开发变得更方便。数据浏览器是一个新工具,你可以在任务面板管理器中找到它,要激活数据浏览器,你先要从Visual FoxPro的“tools”菜单中打开任务面板管理器,然后单击任务面板管理器中的“>>”按钮,这样会弹出一些未显示的面板列表(参见图5),然后单击“Data Explorer”项。


图5. 通过单击“>>”按钮可以弹出更多的面板列表


现在你就可以通过它连接到外部数据库,并在你的计算机上浏览远程数据库了。图6展示了用数据浏览器来分析一个名为“Master”数据库的详细信息。你可以在图6中相应的数据表上单击右键,并单击弹出的快捷菜单中的“Run Query”项来查询这个表中的记录。这时会打开一个新的对话框(参见图7),你可以在这个对话框中输入SQL语句来执行查询。


图6. 用数据浏览器来显示Master数据库的详细信息



图7. 查询对话框可以用来输入SQL语句,并显示查询结果


数据浏览器在以前的Visual FoxPro版本中就非常需要,感谢Microsoft公司终于在版本9中加入了这项功能。

方便的代码查错

Visual FoxPro 9对它的程序编辑窗口也做了很大的增强。当FoxPro在代码中发现一处语法错误时,它会为相应代码画上下划线。这节约了开发者的纠正BUG的时间,并且不必非要等到编译完成才发现错误。

VFP9的IDE=更高的效率

尽管本文描述的新增功能不是太多,但Visual FoxPro 9的集成开发环境确实进步了不少。改进后的程序编辑窗口让你的源代码中的BUG更少,方便的字体设置能让你的项目更一目了然,并且新增加的数据浏览器让C/S开发变得更简单。

Published At
Categories with 数据库类
Tagged with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