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Samba配置经过(经过实际环境验证)

由 ivory007 在 08-25-2002 16:12 发表:

最简单的Samba配置经过(经过实际环境验证)

参考了joo兄的大作"Samba旧资料"

http://www.linuxsir.com/bbs/showthr...p;threadid=4381

感激不尽!

配置环境

PC1: machine name:ivory, Group:home

OS:windows me, IP:192.168.0.3/255.255.255.0, LoginUser:ivory007, Password:zte123

PC2: Hostname:redstone

OS:Redhat7.2, IP:192.168.0.7/255.255.255.0, LoginUser:root, Password:mini839sqg

配置结果

两台PC机能互相看到对方的共享目录,可以读取(下载)数据,但不能往对方主机上写数据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安装Samba

先判断原先安装系统时有没有安装

#rpm –qa |grep samba

如果没有安装,安装下面三个rpm文件

#rpm –Uvh samba-2.2.1a.-4.i386.rpm

#rpm –Uvh samba-client-2.2.1a.-4.i386.rpm

#rpm –Uvh samba-common-2.2.1a.-4.i386.rpm

这时可以在/etc/samba/目录下面找到samba的配置文件smb.conf

2.配置smb.conf

具体每一项的作用参考相关文档说明,这里只把我的配置列出来

#======================= Global Settings =====================================

[global]

workgroup =home ;与windows主机的group名一致

server string = Redstone's RedHat Linux

log file = /var/log/samba/%m.log

max log size = 50

security = user

#============Share Definitions ==============

[win_f]

comment = Windows FAT

path = /mnt/win_f ;我的windows的F盘,根据实际情况修改

guest ok = yes

writable = no

share modes = no

[public]

comment = Public Stuff

path = /home/test ;你的home目录下要有test这个目录,根据实际情况修改

public = yes

browseable = yes

read only = yes

writable = yes

printable = no

#============================ End ============================================

3.添加用户并配置密码

#adduser ivory007 ;要和windows主机的登录名一致

#passwd ivory007 ;这时会要求你输入密码,和windows主机密码一致,zte123

#cat /etc/passwd |mksmbpasswd.sh > /etc/samba/smbpasswd

#smbpasswd ivory007 ;这时会要求你输入密码,与上一个密码设置成相同,zte123

4.在windows主机上访问linux共享的文件夹

在Windows的注册表的以下条目中: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VxD/VNETSUP

新建DWORD值,

将新建的值命名为EnablePlainTextPassword;

双击EnablePlainTextPassword,将键值设为1。

重启,登录时输入用户名(ivory007)和密码(第3步设置的密码:zte123),

在"网上邻居"里应该可以看到linux主机的名字,双击就能打开,但是只能读,不能写;

5.linux主机的相关操作

用 #testparm

测试smb.conf文件是否正确

用 #smbclient -L ivory

可以列出ivory主机上的共享资源,要求你输入密码时,输入zte123;

用 #smbclient -L redstone

可以列出redstone主机上的共享资源(win_f和public),要求你输入密码时,输入mini839sqg;

用 #nmblookup ivory

能根据主机名(ivory)找到对应的IP地址(192.168.0.3)

用 #smbclinet "\\\\ivory\共享目录名"

可以像telnet或ftp一样登录windows主机ivory,要求你输入密码时,输入zte123,

然后出现 smb:>

用 #mount -t smbfs -o username=WINDOWS主机登录名,password=对应密码 //PC-NAME/SHARE-DIR /mnt/tmp

可以将共享目录加载到/mnt/tmp,就象加载本机的windows分区一样

把下面这篇文章结合起来,一起研究。效果会更好。

http://www.linuxsir.com/bbs/showthr...p;threadid=6538

北南 加注


由 ivory007 在 08-25-2002 16:16 发表:

补充

在文件管理器地址栏输入

rlan:/ivory

能像windows的网上邻居一样看到ivory主机上的共享目录


由 北南南北 在 08-25-2002 21:41 发表:


精品,多谢兄弟,这一帖,又让解决了好多弟兄的难题。

在此感谢。。。

兄弟辛苦了!!!


===========================

请弟兄们发帖时要写个好标题,多谢!

===========================

每天以1000KM/H的速度在跑,感觉还是时间不够:(

“西学东渐,洋为中用” + 创造 = ?

linux ppc


由 tiger2008 在 08-31-2002 09:16 发表:

Samba最簡安裝方法

Linux一般自帶就有安裝samba﹐若沒有安裝也十分簡單﹔另外﹐samba有一管理工具swat﹐port為901。在/etc/services中打開此port后﹐啟動samba,就可以在client用WEB管理了﹕http://localhosts:901,然后進去基本上一看就知應怎么作了﹐對了﹐若另安裝一個webmin(最新版本0.99),安裝好了﹐如提示就可以輕松地玩轉各項服務了﹗


由 北南南北 在 08-31-2002 09:29 发表:


不错,看来,有这个webmin,能省好多的事。。。。因为网络方面,我不行,看来真得试一试了。。。

多谢


===========================

请弟兄们发帖时要写个好标题,多谢!

===========================

每天以1000KM/H的速度在跑,感觉还是时间不够:(

“西学东渐,洋为中用” + 创造 = ?

linux ppc


由 tiger2008 在 08-31-2002 10:03 发表:


老兄真是過謙了﹗說實在的﹐網站很不錯﹐可惜現在才知道﹗以前多半在linuxbyte.linuxaid上轉﹐沒想到你這兒人氣如此旺﹐且好貼不少﹐真希望多多推廣一下﹐也讓象我這樣轉了好久才找到的人﹐對了﹐能否再增加一技朮文檔欄﹐將好的文章貼上去﹐以更方便去查尋﹗


由 oar 在 09-13-2002 12:43 发表:


> quote: > > * * * > > 最初由 tiger2008 发布
>
> 老兄真是過謙了﹗說實在的﹐網站很不錯﹐可惜現在才知道﹗以前多半在linuxbyte.linuxaid上轉﹐沒想到你這兒人氣如此旺﹐且好貼不少﹐真希望多多推廣一下﹐也讓象我這樣轉了好久才找到的人﹐對了﹐能否再增加一技朮文檔欄﹐將好的文章貼上去﹐以更方便去查尋﹗ > > * * *

强烈提议-增加一技朮文檔欄


由 tiger2008 在 09-13-2002 13:31 发表:

TKS!!!

多謝上面兄弟的支持﹗﹗很希望能看到技朮文檔的出現﹗﹗﹗﹗﹗


由 vork 在 09-14-2002 12:01 发表:

按照顶楼的兄弟交待的做法作了,还有点要请教

我用testparm测试成功

然后怎么做啊

我在字符界面下运行显示错误阿

是不是要讲对方电脑的用户名添加进来阿!

怎么访问呢?


由 hf_linux 在 09-16-2002 17:45 发表:


It's not a good idea to set "EnablePlainTextPassword=1"

You can add "encrypt passwords = yes" to your smb.conf instead.


爱离别,求不得


由 北南南北 在 09-16-2002 19:13 发表:


to:vork兄

Published At
Categories with 服务器类
Tagged with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