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nc 系列二:教你从外网(合法ip)访问内网(私有ip)的 vnc 服务器。

由 quanliking 在 05-04-2003 00:47 发表:

vnc 系列二:教你从外网(合法ip)访问内网(私有ip)的 vnc 服务器。

此文写给长期被没有公网 ip问题所困扰的朋友 ,祝你们玩的开心。:)

现在很多朋友都装了宽带,但没有合法 ip,或许你身处内网,除非你得到服务器主机得许可,不然外面是没法访问到你的。

如果你辛辛苦苦设置好的漂亮桌面,却苦于不能和好友分享,如果你遇上了困难,却不能快速得到帮助,看看下面写得,或许会给你帮助。

vnc 软件 windows 版和 linux 版功能完全一样,所以以下方法同样适用 windows,或交叉平台。

使用软件 :

vncserver

vncviewer or xvncviewer (debian)

装好后,能使用一下的命令:

vncconnect vncserver vncviewer or xvncviewer(debian)

一、内网 vnc 主机开 vncserver

开好后,可以用下面命令查看

Country:~# ps ax | grep vnc

4581 pts/2 S 0:00 Xrealvnc :1 -desktop welcome -auth /root/.Xauthority -geometry 600x480 -depth 8 -rfbwait 120000 -rfbauth /root/.vnc/passwd -rfbport 5901 -fp /usr/X11R6/lib/X11/fonts/Type1/,/usr/X11R6/lib/X11/fonts/misc/,/usr/X11R6/lib/X11/fonts/75dpi/,/usr/X11R6/lib/X11/fonts/100dpi/ -co /usr/X11R6/lib/X11/rgb

可以看到使用的端口是 5901.

二、外网的客户机,在本机上做个 vncviewer 监听:

Country:/etc# vncviewer -listen

VNC viewer version 3.3.6 - built Jan 27 2003 10:40:47

Copyright (C) 2002 RealVNC Ltd.

Copyright (C) 1994-2000 AT&T Laboratories Cambridge.

See http://www.realvnc.com for information on VNC.

vncviewer -listen: Listening on port 5500 (flash port 5400)

vncviewer -listen: Command line errors are not reported until a connection comes in.

可以看到监听端口是 5500

三、现在外网的客户机把自己的 ip 告诉内网的服务器,如 218.xxx.xxx.xxx

内网的vnc 服务器,用 vncconnect 命令给这个 ip 发送图象:

vncconnect -display :1 218.xxx.xxx.xxx:5500

这样在外网的客户端就能看到发送过来的图象了。

总结:聪明的你一定看出来,这其实是内网 vnc 服务器主机做主动连接,而客户机监听连接,和平时的习惯刚好想法。

补充:如果 vnc 服务器开了多个端口 ,如 5901 ,5902 ,5903 的。

那么 vncconnect -display 这里就该是 :1 , :2 , :3 了,对应。

好了,慢慢研究吧!


由 hf_linux 在 05-04-2003 10:51 发表:


现在外网的客户机把自己的 ip 告诉内网的服务器 ?


爱离别,求不得


由 dato 在 05-04-2003 12:27 发表:


这种东东真的能实破网关吗

我现在用的是信给的ZXDSL 831

内置拔号,多机共享,NAT映射


由 eTony 在 05-04-2003 13:12 发表:


只要你的信号传输没有问题

所利用的就是信号的向外传输


Seeking Freedom,pure Freedom!

http://211.92.88.40/~tony/

http://etony.blogone.net/


由 quanliking 在 05-04-2003 13:52 发表:


> quote: > > * * * > > 最初由 dato 发表
>
> 这种

Published At
Categories with 服务器类
Tagged with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